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晋察冀、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发祥地和中心腹地,也是创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定襄文风三晋闻名。自古以来,定襄人秉承燕赵遗风,民风淳朴,崇文尚武,人才辈出,古有赵元、傅新德,近有续范亭、续西峰、阎锡山,今有薄一波、马洪、史进前、杜导正等名人。
阎锡山故居
阎锡山故居,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东北22公里的河边村。始建于二十年代初,三十年代结束,长达14年之久,耗资140万两银。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原长135.2米,宽119.7米,占地面积61834平方米,近30座院落,八百余间房屋。
阎府地处山西省东北部,位于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著名佛教圣地五台山的西南麓,它是民国时期一度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阎锡山的一座庄园。
阎锡山故居东花园 ,这是阎居里最大的一个院子,四面均建厅堂,中间是花坛、假山和喷水池(假山、喷水池已毁,与在原假山处建一影壁,正面镌刻有当年孙中山先生书赠阎锡山的“博爱”二字手迹),周围则是用条石、鹅卵石和青砖铺漫雕砌成的带有装饰图案的车马环行便道。穿过一院东厅中间的过道,便是东花园的二院。这个院子比一院面积要小一些,但建筑上豪华庄重得多。有栩栩如生的石雕、砖雕、木雕以及明柱、鼓墩等。
老子《道德经》中“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圣”之意,取名为“得一楼”,同时也有得到“一等侯”之意,以作纪念之意。
东花园二院是阎府建筑群中最雄伟豪华院落,大家看正房屋顶为庑殿顶,东房台基为束腰须弥座,均为典型的皇家建筑规格,再看整个院落栩栩如生的石雕、砖雕、木雕以及明柱、飞檐、斗拱均是晚清宫殿式建筑风格。
西花园建于1933年,占地3亩,一进三院,房屋现存118间,主要建筑有南楼两层,为典型的北方窗檐式建筑,坚固适用,冬暖夏凉,南墙上有家训8幅,顶层有两座六角小亭,后被毁了一座,仅存的这座是阎府建筑群中唯一的一座亭。
都督府,是阎锡山28岁当了都督后修建,它一进两院,是一座中西合壁的建筑物,在府门上方与前后过道以及后院东厅顶部均修建了罗马教堂风格的尖顶前脸,在这些建筑上还雕饰了既有当地传统风格的文字图案,如东房上的“君子养源”牌匾。
阎锡山故居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诡奇的近代建筑群,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政治仕途升降沉浮的历史遗迹。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
薄一波故居
薄一波故居坐落在定襄县蒋村,建于清朝末年,占地283平方米,属北方四合院落。据本村老人讲大约是薄老祖父修建。解放后部分房子倒塌,村里又仿照原样进行翻修。
院门楼上四个砖刻大字“和气清风”“和气”寓意睦邻友好,和为贵,“清风”则寓意做人不谋私利,为官两袖清风,体现了薄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平易近人,大公无私,不屈不挠的精神。
薄一波(1908—2007),原名薄书存,定襄县蒋村人。民国14年(1925)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8年至民国20年,在北平、天津、唐山等地从事兵运等工作(自此改名薄一波)。民国25年,任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书记,从阎锡山手中接办、改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次年创办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新军),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军区副政委、代理书记,华北局中央局第一书记、军区政委,华北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平津卫戍司令部政委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财政部部长,国家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等职,为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八届、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定襄县抗战时期为晋察冀边区根据地西线的重要门户,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军事战略要地。战争年代,全县一百五十七个自然村就有八十多个挖有地道。西河头地道战遗址,驰名中外,它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两大地道战遗址之一。1947年由民兵群众历时40昼夜扩挖修筑而成。自东向西的三条主道总长为5公里,52条支道纵横交错。地道分为三层,二层设有指挥所、休息室、储藏室;三层有机要室、武器库、会议室。
地道筑成后武工队和地方民兵与敌人展开灵活的地道战,多次击退国民党阎匪军及地方武装的进攻,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西河头地道战遗址生动地记录了晋北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光辉业绩。
定襄关帝庙
位于定襄县北关南。关帝庙大殿,俗称无梁殿,亦曰关王庙。关帝庙大殿为金代原构,面宽三间,进深四间,歇山顶琉璃脊饰。前檐明间特宽,平柱约与后檐次间中线相对,柱头栏额肥大,次间栏额伸至明间砍成雀替,犹如门楣形制。该殿斗拱特殊,其结构形制达八种之多,前椽补间三垛,两山及后檐各设一攒,用材较厚,出挑偏长,为别处所未见。据专家鉴定,此庙为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关帝庙,具有较长的历史和较高的艺术及科学价值。
东洪福寺
洪福寺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北社东村,寺庙背靠龙凤山,面临滹沱河,处在五台、定襄和原平三县市交界地带,风景秀丽,环境幽雅。
寺庙创建年代不详,据金天会十年(1123年)经幢载,在宋、金时期,与五台山真容院、大华严寺已往来密切。元代时为五台山寿宁寺之下院。清初寺宇规模最巨,香火相当旺盛。民国年间,为五台山南大门附近极具影响的寺庙。
洪福寺堡古称崇仁堡,占地3600平方米,整座寺院坐北朝南,建於七米高的土台上,四周以宽厚的自然黄土作墙相围,宛若城堡一般。无山门,券一门洞,门洞前有二十三级台阶,登高而上,门额“洪福寺”三字,遒劲有力,为清李达人手书, 乃道光(1849年)所嵌。
寺内现存大雄宝殿为北宋遗物。大殿坐基东西宽23米,南北长18米,总建筑面积414平方米。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七道檀,六架椽,琉璃脊兽。飞檐斗拱,古朴竖美。铺间雕龙四条,间配牡丹花卉,线条流畅,雕技甚佳。
殿内佛坛为束腰须弥座,上塑一佛二菩萨: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普贤,右为文殊。均面容慈祥,肌肤细腻,双肩微收,衣熠自如。释迦牟尼前两侧侍立迦叶和阿难。殿前所塑护法金刚,双目圆睁,昂首挺胸,甚为威严。大殿内东西两侧壁为悬塑。殿内九尊宋代彩塑,是该寺的精华所在,也是五台山地区寺庙彩塑的瑰宝。
寺内东配殿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清道光十年(公元1827年)重建,面宽五间,悬山顶。殿内塑地藏王菩萨、十殿阎君,形象鲜活,栩栩如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泥塑。
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洪福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定襄县文物管理所驻于寺内。
留晖洪福寺
留晖洪福寺,位于定襄县南王乡留晖村中。坐北向南,东西长72.3米,南北宽52米,占地面积约376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文记载,元泰定三年(1326)重修。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天王殿)、攒尖阁和正殿,东西两侧建有配殿,另东小院建有关帝庙。现存建筑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寺内存元泰定元年(1324)重修洪福寺碑1通。石灰岩质,螭首,龟座。通高3.3米,宽1.05米,厚0.3米。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佛堂
白佛堂位于定襄县河边镇继成村五仙山巅。坐北先南,寺庙占地面积约1217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仅存正殿,殿内东西长9.5米,南北宽4.5米。殿中设佛堂,上雕释迦牟尼佛像1尊,殿周壁面雕石佛像百余尊。又称百佛堂。创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清代多次修葺,正殿由仿木构前檐和天然石洞两部分组成,面阔三间,前檐柱头斗栱为五踩双翘。明间装修为六抹槅扇门。圆鼓形柱础。该石殿内雕像高大。雕技较为细腻。是当地保存较好的佛教石窟寺,也是研究佛像石窟的珍贵资料。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单位。
西社遗址
位于定襄县宏道镇西社村东500米处同河西岸台地上,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文化层厚0.5—1米。遗迹有半地穴白灰房址、陶窑及同时期墓葬等。采集遗物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等残片。石器有斧、铲、球、环、刀等,骨器有骨针等,陶器残片以灰陶为主,器形较大,三足器居多,有鬲、三足瓮、甗、罐、豆、盆等。其纹饰有绳纹、篮纹、弦纹及少数附加堆纹。遗址北部为墓葬区,葬式有多人合葬和单体葬。遗址东部因河水冲涮破坏严重。
回凤塔
回凤塔位于受禄乡回凤村东北约500米处。为楼阁式砖塔,宋代遗构。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原在普济寺内,现寺已无,独存此塔。据宋代《新修和尚石塔记》碑载,该塔建于宋元祐元年(1086),塔高约17余米,共7层,底层呈四边型,上面六层,皆呈六面。由下而上逐层渐矮渐小,每层出檐均作砖雕仿木斗拱,各层均有向阳门。2007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襄蒸肉
定襄蒸肉是山西定襄塞北的一种汉族名吃,相传为当地宫廷之贡品,现在也是当地民间必备佳肴之一。食材主要以精瘦猪肉为主,辅以淀粉、植物油及各种调味品制成。具有肉香扑鼻,多食不腻等特点。猪肉、土豆、煮熟切碎,再加粉面、调味作料揽拌混合,放入碗里再蒸。食用时加热切成块,味香迷仙。它既是宴席及家庭餐桌上之理想佳肴,也是旅行野餐之方便食品,更可做访亲探友之馈赠礼品